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 专题专栏  - 纪念中共中央发布“五一口号”75周年 - 铭记历史守初心 携手同行创未来 ——纪念中共中央“五一口号”发布75周年 农工党河南省委会副主委 阿颖

纪念中共中央发布“五一口号”75周年

凝心铸魂强根基、团结奋进新征程  |  纪念中共中央发布“五一口号”75周年  |  学习宣传贯彻中共二十大精神  |  庆祝新中国成立60周年专题之四  |  庆祝新中国成立60周年专题之三  |  百千万农村健康行动计划  |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  纪念中共中央发布“五一口号”70周年  |  学习贯彻中共十九大精神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  庆祝新中国成立60周年专题之一

铭记历史守初心 携手同行创未来 ——纪念中共中央“五一口号”发布75周年 农工党河南省委会副主委 阿颖

发布时间:2023-04-28浏览量:

1948年春,在人民解放战争胜利在望,国民党军事上、政治上、经济上已陷入全面危机的形势下,中国共产党于4月30日发出了“纪念‘五一’劳动节口号”,号召“全国劳动人民团结起来,联合全国知识分子、自由资产阶级、各民主党派、社会贤达和其他爱国分子,巩固和扩大反对帝国主义、反对封建主义、反对官僚资本主义的统一战线,为着打倒蒋介石,建立新中国而奋斗。”同时,由毛泽东同志亲自起草号召“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及社会贤达,迅速召开新的政治协商会议,讨论并实现召集人民代表大会,成立民主联合政府。”此即为“五一口号”。

“五一口号”得到了各民主党派、人民团体、海外华侨团体和无党派民主人士的热烈响应,从此开创了一个伟大的政治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度。这个制度从诞生之日起就彰显出了伟大的优越性。这一制度,是中国共产党倡导的,并由中国人民和各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积极响应而形成的共同伟大政治创造,是从中国土壤中生长出来的新型政党制度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为中国人民谋幸福的政治初衷,也体现了各民主党派从一开始就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政治选择。

“五一口号”的发布和响应,开创了中国历史上一个全新的政党制度和政治模式这一新型政党制度是在中国文化土壤中成长出来的独特制度,也是一百多年来中华民族艰苦探索的政治成果,具有无与伦比的独特优势与强烈的时代特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该制度的显著特征,也是多党合作坚持正确方向、发挥制度效能、保持生机活力的根本保证。中国共产党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的初心和使命,得到了各民主党派的政治认同,从而确立了中国共产党在多党合作中的领导地位以及各民主党派的参政党地位。从此,一个稳定的政党制度得以形成并日益发展壮大。

习近平总书记以“新型政党制度”这一重大论断,来定义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这是对75年来各民主党派与中国共产党一道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实践成果的充分肯定,郑重强调这个制度是从中国土壤中生长出来的新型政党制度,洋溢着对中国道路的充分自信与坚定信心。深刻指出,我国新型政党制度,“新就新在它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理论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产物,能够真实、广泛、持久代表和实现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全国各族各界根本利益,有效避免了旧式政党制度代表少数人、少数利益集团的弊端”;“新就新在它把各个政党和无党派人士紧密团结起来、为着共同目标而奋斗,有效避免了一党缺乏监督或者多党轮流坐庄、恶性竞争的弊端”;“新就新在它通过制度化、程序化、规范化的安排集中各种意见和建议、推动决策科学化民主化,有效避免了旧式政党制度囿于党派利益、阶级利益、区域和集团利益决策施政导致社会撕裂的弊端”。75年来的历史实践已经证明,我国新型政党制度反映了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要求,是实现全过程人民民主的重要制度保障,具有历史的必然性、伟大的创造性、巨大的优越性和强大的生命力。

中国农工民主党素有爱国、革命的光荣传统,建党之初的政治纲领“解放中国民族、建立平民政权、实现社会主义”与中国共产党的主张高度一致。回顾75年前的多党亲密合作,我们更加敬佩老一辈革命家的远见卓识和爱国情怀,那是中国共产党倡导、民主党派积极响应的共同历史抉择,也是民主党派的政治承诺;展望未来,我辈更应该始终坚持制度自信,不忘初心,携手同行。新时代农工党级组织和党员理应重温“五一口号”的精神实质,始终牢记政治初心,旗帜鲜明讲政治,以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为根本政治原则,以参政议政为抓手,切实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努力提高参政议政履职能力和水平,新时代继承发扬前辈优良传统、薪火相传让多党合作制度结出更加丰硕成果;做执政党的好参谋、好帮手好同事,围绕中心、服务大局,聚焦健康中国、美丽中国”,积极建言谋策,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复兴的伟大梦想,书写更加辉煌的多党合作历史新篇章。


联系地址:郑州市金水路14号 备案号: 豫ICP备09037814号

版权所有:中国农工民主党河南省委员会